出南京水西門,過莫愁湖公園,就到了當年侵華日軍屠殺我無辜同胞的 殉難地之一——江東門。這里,矗立著一座紀念館,在幾十米外看去,風格獨 特、氣氛肅穆,墻上鐫刻著鄧小平同志手書的館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幾個大字,鮮明突出,蒼勁有力。 這座紀念館是南京市人民政府應廣大群眾的要求而建立起來的。
為了永不忘卻的記憶
每年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前都會舉 行國家公祭日儀式,沉痛悼念在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 30 多萬同胞。這一天,南京 上空警報長鳴,和平鐘聲久久回蕩。在這一座紀念館下面正是江東門叢葬地“萬人坑”遺址。
1982 年,日本右翼勢力不顧國際輿論譴責,擅自審定通過了美化侵略戰爭、 淡化戰爭暴行的教科書,該教科書篡改并否認了南京大屠殺史實這一歷史事件。 由此引起了中國政府的嚴正抗議和批評,也激起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南京人民的強烈憤慨。
南京大屠殺和奧斯維辛集中營、廣島核爆被稱為二戰史上三大慘案,是人類 歷史上不可磨滅的痛苦記憶。為了不能忘卻的歷史記憶,也為了響應社會各界的 呼吁和倡議,1983 年,南京市政府決定在江東門叢葬地“萬人坑”遺址建一座紀念館,以此來銘記血的歷史。
1983 年底 ,紀念館一期工程啟動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齊康主持設計 。一期工程由紀念館 、遺骨陳列室 、廣場和浮雕等組成 ,并于1985年8月中國人民抗戰勝利 40 周年前夕落成。
紀念館主體建筑充分考慮了地形環境、建筑采光,以及沿 街面的造型需要。整個展覽館高低錯落,有如墓冢。遺骨陳列 室則采用中國古代陵墓的梯字形,使人聯想到用“棺槨”來埋 葬無數的受難者。
入口 :場地上豎著一塊紀念標志碑, 刻寫著“1937.12.13— 1938.1”,以 黑色字體記錄下南京大屠殺歷史事件 6 周的劫難 時間。
廣場:緊扣“生”與“死”的對比主題,運用滿鋪場地的 卵石象征“千百萬”以及“無法計數”,渲染出寸草不生的荒涼 意境;邊沿的常青樹和石砌小徑,傳遞“野火燒不盡”的生命 力和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
哭墻:遺骨陳列室對面的哭墻,既是 一塊紀念死者的墻, 又是一座碑,密集雕刻著所有已知死難者的姓名。墻體由灰白 色花崗巖壘砌而成,墻面凹凸不平,并留出不規則的石洞,透 出墻后的綠色。設立之初, 名錄墻刻有 3000 名南京大屠殺遇難 者的名字,如今已增至 1 萬余名。
二次擴建,增加紀念館新館和紀念公園
2003 年 8 月,紀念館進行了擴建。擴建范圍位于紀念館的東西兩側 ,主要包括擴建紀念館新館和紀念公園兩個部分 。中國工程院院士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何鏡堂接力齊康院士,成為紀念館擴建工程的總設計師。
設計團隊在調研后 ,何鏡堂院士說:“齊康院士完成了這部作品的高潮部分 ,現在我們所要做的是加上開頭和結尾,這樣,整個文章就完整了。”擴建工程充分考慮和老館風格上的延續和兼容, 圍繞“戰爭”“殺戮”“和 平”3 個概念,由東到西依次營造“斷刀”“死亡之庭”“鑄劍為犁”3 個意境空間。
勝利之墻象征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歷史記憶
紀念館原館長朱成山說:“南京需要一座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來記錄創傷, 更需要一座‘勝利紀念館’來見證曾經的光榮。”
隨著國家公祭活動的開展和紀念館參觀人數的不斷增多,紀念館三期工程于 2014 年啟動, 在原有主題的基礎上, 延伸了“勝利” 的主題。三期工程整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戰區勝利紀念館、紀念廣場以及配套設施等功能,形成了 一個開放紀念的復合型公共空間。
三期工程主體建筑立面延續灰色色調,中心為橢圓廣場,寓意著中國抗戰勝利和“圓滿”的意愿。內側勝利之墻采用暗紅色鐵銹 鋼板,象征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歷史記憶。建筑中用大量柔和 自然的曲線,營造靜謐平和的氛圍。
記者 季宇軒
2025年6月16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